
本學會受農糧署委託於11月18日辦理「農糧冷鏈設計與節能管理工作坊」,作為本年度冷鏈推動計畫的最後一場課程,本次活動吸引逾50位全國多位農民團體、農產加工業者及冷鏈廠商參與,共同關注冷鏈建置、設備投資與節能管理等關鍵議題。
活動開場由農糧署企劃組曾淑汾副組長致詞。她指出農業補推動冷鏈目的是讓產業能隨著氣候變遷、食安法規及市場需求的提升,逐步建立更穩定、更節能也更有韌性的供應鏈,並強調農糧署將持續協助業者完善冷鏈設備、優化操作流程,讓臺灣農糧在國內與國際市場都更具競爭力。

設備投資從「算盤」開始:李允中教授談冷鏈建置的本質
國立臺灣大學李允中教授以多年冷鏈工程與輔導經驗,帶領與會者重新檢視設備投資的前提。他提醒冷鏈投資往往金額龐大,補助固然能降低初期負擔,但最重要的是設備能否在合理期間內回收成本,並以案例說明,有業者購置高階包裝設備,但每日實際使用不到一小時,導致回本期拉長至七年以上,反變成營運壓力。李教授呼籲在座業者:冷鏈規劃不能只看短期補助,更要看長期現金流。
李允中教授也特別強調冷藏庫設計應關注「整體系統規劃」,包括動線、貨架配置、蒸發器位置、風流方向與行走空間等。若僅以堆疊設備的方式建置,往往會造成能耗提高與溫度不均,使後期調整更加困難。
他同時提醒,在補助案件與工程標案日益增加的現在,規格書與驗收更需嚴謹。許多業者只做「紙上驗收」,卻忽略蒸發器有效換熱面積、庫板隔熱係數、防火與耐燃性、保壓與洩漏測試等真正會影響設備壽命與風險的關鍵指標。他說:「冷鏈是高耗能產業,若現在不建立管理能力,未來會更難承擔碳費與盤查壓力。

林希夢主任委員:「適合」的設備永遠勝過「昂貴」的設備
台灣冷鏈協會林希夢主任委員則從物流實務出發,他指出冷鏈設計不能再用過往肉品或海鮮的邏輯來看待蔬果。蔬菜、水果產品具呼吸作用,需要在冷鏈流程中同時兼顧冷度與濕度,否則容易失水、萎凋或黃化。
林主任委員特別提醒許多場域的能耗問題並不來自設備性能不足,而是冷庫門管控不良。他說:「先把門管理好,往往比升級設備更有效。」例如縮短開門時間、增加緩衝門、安裝塑膠軟簾或快速捲門,都是成本低卻成效立見的改善方式。
同時,伴隨目前人力成本增加,他鼓勵業者逐步建立能耗與庫內運作的視覺化紀錄,例如以分路電表記錄不同壓縮機與冷庫的用電,再逐步導入PDA、條碼或RFID,讓撿貨、出貨與儲位管理更即時、減少錯誤率,同時也對接未來碳盤查需求。

陪伴不中斷:持續用知識推動臺灣農糧冷鏈升級
許多業者表示本次工作坊所點出的問題正是他們日常營運的痛點,透過講者逐一剖析,也讓現場更清楚掌握方向,使工作坊真正成為協助業者做出改善決策的平臺。
本次工作坊作為冷鏈計本年度最終場活動,不僅總結今年在冷鏈推動上的努力,也象徵下一階段的起點。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將持續陪伴產業,並持續更新更多專業內容,包括:
— Podcast《Cool chain, Cool農業》訪談冷鏈學研專家與第一線實務者
— 每月15、30日發布《冷鏈雙週報》,快速掌握技術新知、案例、政策動態
透過知識交流、案例分享與在地診斷輔導,我們期待協助更多業者「看見問題、找到方法、做出改善」,從產地到餐桌打造更安全、節能、具韌性的臺灣農糧冷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