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國產雜糧教育向下扎根,培養國小學童建立健康飲食觀念與認同在地農業,由農業部農糧署指導、本學會規劃辦理的「國小雜糧食農教育推廣活動」,於114年5月16日假台中市仁美國小熱情登場。本次活動以互動教學與趣味遊戲為核心,透過課堂講解結合遊戲體驗,帶領學生從日常飲食出發,認識臺灣本土栽種的多樣雜糧作物,進一步接觸營養攝取、食材來源與永續飲食等觀念,建立基礎的食農素養。現場吸引83位學生、主任及3位導師熱烈參與,透過生動圖文、有獎問答與實體桌遊操作,引導學童認識國產雜糧的種類與特色,並思考選擇在地食材的原因,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為食農教育在校園的推廣播下豐碩的種子。
圖、台中市仁美國小大合照
從提問開始的學習旅程:一場貼近生活的雜糧教學
活動一開始由本會同仁以有獎徵答方式帶動現場氣氛,透過圖卡提問引導學生認識日常熟悉的雜糧食物,例如甘藷、紅豆、黃豆與玉米等。學生踴躍搶答、互動熱烈,展現高度參與度。在活潑的開場後,課程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什麼是雜糧」、各類雜糧的營養特色及日常加工品應用,包括地瓜圓、豆漿、醬油、花生醬等,讓孩子從熟悉飲食中重新認識雜糧的多樣樣貌。
除了基本知識外,課程也加入有趣的小知識講解,例如黃豆、黑豆與毛豆其實都屬於「大豆家族」,只是採收時間與外觀不同;此外也引導學生討論國產與進口雜糧的差異,從食物里程、產銷履歷到碳足跡等面向,培養學生對國產雜糧的新鮮、安全與環境價值的認同。
圖、仁美國小學生積極參予問答;圖、仁美國小學生積極回答問題
學習也可以很有趣:在遊戲中認識國產雜糧
在建立基本概念後,緊接著進行「國產雜糧大步走」主題桌遊競賽,學生分組參與遊戲,透過擲骰前進與回答知識卡牌,認識各類國產雜糧的種類、產地與營養特色。遊戲過程設計以競賽方式進行,並藉由知識卡牌內容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與討論,提升對學習內容的吸收與理解,讓學生在輕鬆歡樂的氣氛中,自然掌握相關知識。活動最後由主辦單位為每組勝出者頒發小禮品,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與優異表現。
圖、仁美國小學生們互相討論知識卡;圖、仁美國小學認真遊玩桌遊
把喜歡的學問貼上牆:孩子們的雜糧學習足跡
活動尾聲,學生們參與「學習海報貼紙牆」成果展示,每位學生依據自己的學習收穫,將貼紙貼上心得牆,表達最喜愛的內容與記憶深刻的知識主題。從貼紙分布觀察,與雜糧相關的冷知識大受學生歡迎,特別是「玉米小知識」與「紅豆小知識」成為全場最受喜愛的學習亮點。這樣的設計不僅具體展現學生的理解成果,也強化了教學活動的回饋機制。
圖、最終遊戲獲勝學生開心領獎;圖、學生們透過貼紙表示對於活動及雜糧的喜歡
讓飲食與土地的連結,從校園自然發生
本次活動巧妙結合圖文教學、問答引導、遊戲互動與視覺回饋等多元學習方式,讓國產雜糧的知識以孩子能理解、願意參與的方式進入校園生活。教師與導師一致肯定學生參與度與學習成效,並表示希望未來能持續導入類似活動於教學中。本會亦將持續結合創新教材與在地教學資源,推動國產雜糧教育在全國校園落實,為下一代培養健康、永續的飲食觀念與消費選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