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亞蔬-世界蔬菜中心 (World Vegetable Center,以下簡稱亞蔬) 委託,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以下簡稱本會) 於 8月18日至19日 在台南亞蔬舉辦為期兩天的教育訓練課程。課程以「AI輔助提案力」與「科技轉譯與永續教育」為主軸,邀請本學會李宜映理事長與劉基欽顧問進行授課,旨在提升科研計畫書撰寫品質,強化成員在科技計成果展示方面的能力,透過批判性思維、AI輔助工具的實作練習以及實務演練,進行情境模擬與推廣企劃設計,近30位亞蔬研究同仁齊聚一同學習如何有效呈現科研成果與效益,並強化與社會連結之能力。
首日課程由劉基欽顧問主導,聚焦生成式 AI 工具於計畫書撰寫的應用。課程從 ChatGPT 的核心功能介紹出發,展示其在問答支援、資料整理、邏輯檢視與創意生成上的實用性。在實務面,課程聚焦於研究人員最常遇到的計畫撰寫瓶頸,同時介紹各種AI工具在報告書撰寫不同階段之應用方式。此外,課程也帶入如何利用生成式AI工具建置專業分工助手,透過指示詞優化來處理不同面向的工作任務。
圖二、本會劉基欽顧問介紹生成式AI工具應用
本會李宜映理事長也與參加同仁分享報告書撰寫經驗,首先提出常見問題,如邏輯架構不夠清晰,研究問題、目標、成果與評估指標之間缺乏清晰連結等。透過講解政策趨勢與國內科研經費結構,提點計畫撰寫需強調的要點,最後分享幾個實用的策略規劃工具如魚骨圖、反魚骨圖、效益指標制定等,有助於強化計畫書之邏輯架構呈現。
第二天課程由本會李宜映理事長帶領,上午課程主題為「農業淨零到產業的永續創新」,分享淨零碳排國際趨勢與我國淨零政策介紹,並著重日韓兩國未來農業科技前瞻,介紹如何利用工作坊形式結合利害關係人完成情境構想與策略規劃之過程,與下午課程呼應。
圖三、本會李宜映理事長分享國際農業與淨零科技趨勢前瞻
下午課程則以「科技 × 在地體驗 × 永續教育」為核心,目標在於培養研究人員將科研成果有效轉譯為在地社群與大眾能理解並接受的語言與形式。工作坊開始前首先介紹「茶莊冒險尋茶Chill」與「豆智豆勇」兩款由本會開發的桌遊給與會人員體驗。「茶莊冒險尋茶Chill」以「茶莊冒險家」探險概念為主題,邀請玩家化身為亮點尋茶員,進行尋茶闖關冒險,藉此認識各家亮點茶莊的特色與台灣茶產業。 「豆智豆勇」則強調大豆種類與各項豆製加工品從產地到餐桌的生產過程,並且融入良心商與黑心商相互攻防對戰,成為一套知識性、趣味性十足的國產大豆教材。學員普遍皆認為桌遊是寓教於樂很好的媒介,能用輕鬆的方式將農業之是傳遞給社會大眾。
圖四、學員體驗「茶莊冒險尋茶Chill」與「豆智豆勇」兩款結合農業知識的桌遊
接下來的工作坊包含三大任務:
- 學員以模擬方式回應不同利害關係人(農民、合作社、教師、在地健康組織、國際 NGO)提出的問題。過程中,大家練習如何將艱澀的科研術語,轉化為淺顯且具說服力的訊息,讓受眾能理解技術價值並願意採用。
- 科技藍圖與未來願景:學員運用 AI 工具生成「農業科技藍圖」與宣傳 SLOGAN,並以視覺化圖像呈現未來農業的可能樣貌。此環節不僅激發創意,也幫助研究人員將抽象的科研成果轉換為具象的推廣概念。
- 推廣活動企劃:以「世界蔬菜中心開放日」為預設情境,分組設計一日推廣活動,讓民眾在參與中認識科研成果的價值。
各組最後以簡報方式發表企劃構想,彼此交流腦力激盪之結果,現場氣氛熱烈。
圖五、學員分組進行工作坊
圖六、學員分組報告分享企劃構想
學習成效與學員回饋
兩日課程完整串連了「科研計畫書撰寫—AI 工具輔助應用—科研成果在地轉譯」的流程,讓學員在專業與社會兩個面向皆有收穫:
AI 工具的應用
學員普遍認為 AI 能顯著提升計畫書撰寫效率,尤其在結構檢視、指標設計與回應審查意見上提供有用建議,針對不同業務需求也有不同的AI工具能使用。不過也有學員指出,AI 缺乏產業背景脈絡,需依靠專業經驗過濾與修正,才能確保產出內容正確。
成果在地化轉譯
透過模擬不同利害關係人情境,讓學員意識到科研成果若要落地,必須「說得懂、用得上、看得到價值」。這樣的體驗大幅提升了研究人員的社會溝通力,也讓他們更清楚理解研究工作的社會責任。
總結
此次能力培訓課程,透過 AI 工具的實務應用 與 在地轉譯的互動設計,協助研究人員兼具科研專業能力與社會溝通能力。學員在兩天的密集訓練中,不僅熟悉了 AI 工具在科研文本上的運用,也學會如何將研究成果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推廣。未來亞蔬將持續推動「科研專業 × 社會價值」雙軌並進的努力方向,為未來農業科技合作落地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