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勞動力短缺、國際動盪及糧食安全等挑戰,農業科技須超前部署,才能回應未來變局。配合農業部促進一般部會施政綱要計畫下各領域間合作,滿足產業需求與問題解決科研政策,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委託本學會於114年9月16日辦理「農糧跨域科技策略工作坊」,引導農糧領域各產業研究群/品項團隊勾勒10至15年後農糧領域之未來情境與挑戰,並協同跨域研究人員共構未來可行的科技整合行動路徑,作為我國農糧科研資源分配與計畫推動之重要參據。
本活動採雙階段規劃,並以「未來情境輸出 × 跨域科技整合 × 策略行動草案」為邏輯主軸,強調階段間成果的傳遞與轉化。延續6/23第一場次「農糧產業情境探索工作坊」產出的10個研究群/品項團隊,包含水稻、雜糧、周年型果樹、季節型果樹、蔬菜、花卉、種子種苗、有機、土壤與環境、作物安全等產業之情境構想內容,邀集10餘位跨域科技專家共同參與討論。利用公民咖啡輪桌模式,分三階段進行腦力激盪分組研討。針對各組產業可能面臨的關鍵挑戰與機會,提出具體科技應用策略與制度建議。
圖. 王仕賢所長開場致詞
活動開始邀請到農試所所長,同時也是農糧農環領域召集人 王仕賢所長致詞,王所長表示這次會議的目的在於集結眾人腦力激盪,共同探討農業挑戰與策略;並指出科技的進步為農業帶來許多契機,例如智慧農機、AI預測、永續資產管理,以及精準農業管理等領域的落實應用。所長期勉本次的討論順利圓滿,產出豐碩成果。
活動首先邀請10組桌長上台分享第一場次「農糧產業情境探索工作坊」產出之情境構想,以便跨域專家了解各組之未來產業情境規劃;接著則是跨域專家的自我介紹,讓分屬不同領域的與會人員,能更充分了解專家們的跨域專長與資歷。
表. 「農糧跨域科技策略工作坊」跨域專家
在三輪的分組討論活動當中,10組研究團隊分別與與跨域專家交流,討論不同領域的科研策略如何應用於產業;同時透過線上共同編輯的方式,針對正/負向情境進行「策略目標」、「跨域技術需求」及「配套措施」等規劃研擬。
圖. 分組輪桌討論與跨域交流
各組產出成果透過分組策略共識報告進行分享。水稻與雜糧產業強調智慧農機、IoT 與加工技術,並藉由產業鏈建構與政策誘導提升糧食自給率與市場價值。果樹與蔬菜產業則著重智慧監測、精準管理及基因育種,因應極端氣候、病蟲害與能源挑戰。花卉與種苗產業聚焦於數位供應鏈、基因體學與品牌國際化,提升附加價值與競爭力。有機產業強調永續認證與生態友善技術,增進消費者信任。土壤與環境產業提出建立國家土壤健康監測平臺,結合政策決策與農地管理,確保長期永續。作物安全產業則規劃智慧農藥管理平臺,串聯國際數據與本地監測,平衡生物防治與智慧管理。整體而言,各產業均指向 AI、IoT、大數據與基因科技的跨域整合,並透過政策配套、示範場域、教育培訓與國際合作,推動臺灣農業在效率化、永續性與市場拓展上的長遠發展。
最後邀請農委會前副主委 陳文德顧問,以及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前院長 盧虎生老師提供總結建議。陳文德顧問建議推動跨域合作,如農業結合建築與能源,提升創新與競爭力;作物安全則應納入農業輔助劑策略,並建立檢驗標準。顧問也指出,農業在ESG框架下應明確展現環境與社會價值,並深化與國際合作,特別是基因編輯與雜糧技術交流。此外,建議整合糧食與營養政策,推動跨部會合作,並重新檢視農業試驗所的組織定位,以因應未來挑戰。
圖. 陳文德顧問、盧虎生老師及王仕賢所長總結講評
盧虎生老師則主張將本次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工作坊成果,可與先前科技司強調國際視野的會議結論形成完整藍圖;強調技術需求須由產業檢驗並排序,聚焦勞力缺口與國際競爭,並推動具轉型性的科技應用,如AI實用化。盧老師同時提醒法規與政策是最大限制,農業應效法生醫產業積極檢討與推動修法,否則科技難以落地。並指出生態環境固然重要,但若缺乏政策誘因與產業環境支持,科技價值將受限,並重申循環農業與全球視野的重要性
最後,王仕賢所長感謝專家與同仁的參與,並指出臺灣農業科研預算有限,需轉向技術輸出以因應國際情勢;而面對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嚴峻挑戰,需發展本土精準模型,並透過與大學及改良場合作推動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所長呼籲加強循環農業,將進口飼料轉化為替代肥料、降低排碳,並強調精準農業的重要性,提醒需因應國際貿易與政策變動靈活調整策略,推動農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