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企劃: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 雲林報導
最近又逢大陸冷氣團南下,氣溫驟降,養殖漁民每到寒冬就要繃緊神經,寒害可能導致一整年的投入血本無歸。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日前發表試驗成果顯示,漁電共生在魚塭上架設遮蔽率低於40%的棚架式或浮動式太陽能板,不僅有助減緩炎炎夏日的強烈日曬,在冬季寒害來襲時,同樣可以有保溫的效果。
水試所長陳君如表示,漁電共生不只是架設太陽光電板,更要提高養殖漁業的技術品質。
棚架式太陽能板設計不同透光率,測試其對養殖物的影響。孫文臨攝
水試所首波試驗虱目魚、吳郭魚、泰國蝦 遮蔽率40%可維持七成產值
為配合國家能源政策,農委會積極推動漁電共生,委託水試所在台南七股與雲林台西兩大養殖漁業重鎮成立「漁電共生試驗創育基地」,提供土地邀請光電廠商與養殖業者進駐,直接搭建漁電共生設備,整合產、官、學平台,共同找出漁電合作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同時實際操作可行的解決方案。兩個場域分別提供十公頃的土地,分別開放業者長(20年)、短期(3年)進駐,目前已有六家業者確定進駐,設施包含浮動式與立柱式。
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表示,農委會在推展綠能發展的核心是「以農為本、綠能加值」,全國三萬公頃的魚塭,不只提供再生能源發電場域,也要維持七成的養殖漁貨量,更要透過光電來提升台灣農漁業的產值,歡迎各界共同來投入共創漁、電雙贏。
政府近年來全力推動能源轉型政策,除了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同時也降低燃煤發電比例,並大幅提高再生能源發電量及天然氣發電廠作為配套。為了讓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在2025年達到20%,除了增加風力與水力的發電發電量,占比最高的太陽光電更是關鍵,根據目前經濟部規劃,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須達到20GW的設置目標,佔再生能源的七成,約需要2萬公頃的建置面積,因此屋頂、掩埋場、農地、埤塘都成為太陽能活化的空間選項。
然而,農地種電、林地種電都引來不少生態隱憂,農委會為避免「假種田真種電」的問題重演,今年1月公布的「養殖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設施專案計畫審查作業要點」,明確規範光電養殖專區必須避開一級環境敏感區,且養殖魚塭面積至少需佔60%,魚塭遮蔽率不可高於40%。
不過,即使規則訂出來,許多漁民仍擔心太陽能板會影響魚塭,因此農委會委託水試所進行相關試驗。水試所所長陳君如坦言,漁電共生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因此水試所規劃了相當嚴謹的試驗,「針對台灣養殖漁業最大宗的吳郭魚、虱目魚與泰國蝦進行測試,發現在40%遮蔽率的狀況下仍可維持70%以上的產能,且不影響物種生長狀況。」
水試所展現過去一年漁電共生試驗成果。孫文臨攝
陳君如也說,不僅不影響甚至在特定情況下有助於減緩極端氣候的影響,「夏日日曬過強,部分遮蔽能降低1~3度的水溫,提供較好的成長環境。」他說,而寒流來襲時同樣也能保持水溫減少寒害,「近年多次發生強降雨導致水質變化而影響養殖狀況的危害,也可以解決」。
水產試驗所海水中心主任葉信利補充,在鹿港進行的吳郭魚養殖試驗發現,有遮蔽組的水溫變化較小,且在高溫時光電浮筏可有效降低水溫,其吳郭魚的體型及成長速度略大於對照組,顯示吳郭魚養殖在40%遮蔽率下優於無遮蔽。
葉信利說,未來除了持續現行的試驗計劃外,也會分批針對全台十大養殖物種進行相關試驗,確保這些數據有再現性,「2020年針對金目鱸、白蝦,2021年則是石班、七星鱸,2022年執行午仔魚、烏魚的試驗計畫。」他表示,除了水試所自己做,也希望業界一起來做,因此創立「漁電共生試驗創育基地」輔導進駐的廠商進行漁電整合技術開發及養殖管理操作。
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與向陽優能董事長陳貴光,共同說明創育中心合作方式。孫文臨攝
水試所所長:漁電共生可帶動高科技養殖發展 「不只共生更要雙贏」
水試所於台南七股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及台西試驗場,各設置10公頃的漁電共生創育基地,供業者進駐,專注於提高光電養殖效能及管理模式的研發,「希望透過創育中心,分享漁電共構的最佳配置與管理模式,展示具經濟規模的實例,加速漁電共生推展。」
進駐創育中心的方式分為,20年長期(可售電)、3年短期(不可售電)兩種,目前通過審查並確定進駐的廠商包含向陽優能、多元光電、盛孝公司、穩利能源、遠勁綠能及旭康漁業等六家業者。雖然招商過程有九家廠商來申請,但陳君如強調,漁電共生創育基地仍會看光電業者對漁養殖技術的規劃是否完整,「例如向陽優能公司來設立文蛤養殖的立柱式光電板,除了光電設施還進一步規畫監控系統以及雨水蒐集設備,讓文蛤養殖可獲得優化。」
向陽優能董事長陳貴光強調,漁電共生中光電只是配角,養殖漁業才是主角,「我不希望只是來用太陽能板發電,而希望能透過這個機會發展台灣的高科技養殖。」他說,向陽在推漁電共生,不只是要保障漁民生計,更要改善漁民生計,「以前太熱、太冷、暴雨、半夜他們都要出來巡漁塭,工作非常危險,未來透過高科技養殖,讓養殖業者的產物品質好、工作品質好、生活品質好,漁電共生會能夠創造三好。」
對於外界擔心清理太陽能板的廢水影響水質,陳貴光也表示,目前的棚架有完整的雨水及廢水蒐集,「且未來清理太陽能板的工作會優先交給漁民來做,他們最清楚自己的水質狀況,這是一種彼此信任,互利互惠。」
棚架式太陽能板有近兩層樓高,可供漁民養殖作業。孫文臨攝
棚架式太陽能板有近兩層樓高,可供漁民養殖作業,並留有工作走道方便清洗,同時也蒐集雨水。孫文臨攝
不過,現場有光電業者透露,棚架式的光電設施成本相當高,依照目前業界評估,「向他們設備搭的那麼好,花費如此龐大的成本,以及給漁民的補貼,20年很難回本。」也有養殖漁民表示,自己從父輩開始用這樣的方式養殖不下50年,每年都還是會因為天氣變化有許多變動,「現在只有一、兩年的試驗就說沒問題,還是很難說服我,除非真的養了十年、二十年都沒問題。」他表示,漁電共生一簽就是20年,如果魚塭真的出了什麼事情,那對祖先、下一代以及自己的家人都沒辦法交代。
水產試驗所所長陳君如,盼太陽光電讓養殖漁業科技化。孫文臨攝
對此,陳君如特別提到,從自己進入水試所至今,十多年來文蛤大兩死亡的案件仍然層出不窮,「文蛤是台灣最主要的養殖物種之一,我們一直希望能夠想辦法減緩或解決文蛤大量死亡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極端氣候的暴雨導致水質鹽份的變動。」他說,愈穩定的環境對生物來講就更安全,棚架式的太陽光電設施就能減緩暴雨的衝擊。
陳君如強調,水試所就是希望透過育成中心的場域讓大家把疑慮都提出來,共同想辦法解決,「漁電共生是台灣養殖轉型契機,一個最重要的任務是透過太陽光電的架設提高養殖漁業品質,讓過去問題可以克服,能源轉型與養殖漁業可以共創雙贏走向未來。」
棚架式太陽能板。孫文臨攝
訊息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2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