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區域農業新世代系列報導】守護我們的根!看臺灣農業打拚的種原種苗之路

【區域農業新世代系列報導】守護我們的根!看臺灣農業打拚的種原種苗之路

豆類種原多樣性。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圖片提供/農業試驗所作物種原組

「想像有一個畫家,如果他只有黑跟白兩色,那他頂多只能再創造出灰色,整幅畫大致離不開黑白灰;但如果給他三十六種、甚至更多,那他能創造的風景,想必更加豐富多元。」農業試驗所作物種原組的溫英杰組長巧妙的比喻。「其實色彩顏料就如同我們的『種原』,畫家作畫就是育種人員在育種的過程。」

 

作物育種是什麼?國家種原庫藏著世紀寶藏

地球上的氣候一直在變遷,未來的改變可以想見卻無法預測。因此為求對抗可能的乾旱、洪水、病蟲害等,也為符合消費者越來越刁鑽的胃口,育種的道路持續不斷擴張。「種原」是所有作物品種改良的基礎,也就是育種的材料,種原的多樣性跟遺傳因子是讓作物育種得以優化的原動力,但人類活動的過度擴張,侵蝕許多作物種原的原生地,讓原生種原消失的速度加快,實不利於農業與人類的世界,因為消失的原生種原可能帶有不同時代所渴望的珍貴特性。

農業試驗所作物種原組溫英杰組長。

過往,種原都是由育種人員自行保存,但種原保存不易,保存不當會加速種原流失(滅絕)的速度。於是民國72年政府斥資四億打造「國家作物種原庫」,把育種家提供的種原放進種原庫,讓種原待在「低溫」、「低濕」的環境,且以獨立供電的模式確保不會斷電,讓種原庫的保存環境維持在永續保存種原的最佳狀態,也使育種人員可以更加安心地繼續研究與選種。

目前的種原庫已存有高達十萬種的各類作物種原,以備育種人員的各樣需求。而種苗則採芽條、種球、球根的方式來繁殖,果樹類如芒果、芭樂、柑橘,皆以種苗量化。種苗繁殖場的種苗以草莓、馬鈴薯,最大宗供應項目。

各類種苗培育展示。

珍貴的特性我們來保護  確立品種權的重要性

回歸該產業生態,種原經過育種家育成品種,沒有品種權的種子或種苗則是依靠本身的遺傳特性保護自己的基因,但種苗多數需要品種權來保護自己。而品種權是「屬地主義」,若要行銷至海外,須依當地的市場規定來走,得於市場端再申請一次。

種苗改良繁殖場張定霖場長表示,去年,臺灣已經跟歐盟CPVO(Community Plant Varity Office)達成品種協議,讓彼此的品種檢定報告書相互承認,而蝴蝶蘭便是其中的關鍵項目。由種苗改良場與農委會共同推動,讓業者自發性登錄品種權,未來若要進軍歐盟,則不再需送植株到歐盟認證的這道程序。不僅省時省力,更是省去不少認證費用,為臺灣的種苗業建立了一個里程碑。

種苗改良繁殖場張定霖場長。

為農業基礎把關的核心角色

農試所與種苗改良繁殖場皆透過「農糧作物生產區域發展」科技綱要計畫的研發,為農業基礎打造良好的根基。種苗場其「檢監測業務」聚焦在種子品質相關數據的檢測及品種權的認證,如以健康種苗三級制目的在檢定品種量產後後有無病害;品種純度檢查確認種子品種純正;GMO檢測檢測種子材料是否有被基改汙染等。同時負責品種權檢定技術統籌跟檢定標準制定。而「政策性供應業務」則配合政策研發種苗生產相關技術,及種子種苗的供應,共同支撐政府計畫。「輔導訓練」是產業最後一哩路,輔導業者相關的採種技術,提供種苗生產技術協助,並定期舉辦講習、加強業者技術訓練,更不斷擴充國內外交流機會。

而種原庫的建立與種原保存,則增進了育種的效率跟效益。育種人員不必擔心種原的保存問題,可以專心地運用自己的專業進行育種工作,且豐富的種原所具備的多樣性,可以增加育種工作的廣度與深度以及成功率。舉例來說,褐飛蝨是水稻的重要害蟲,褐飛蝨種類很多,為了要育出抗褐飛蝨的水稻,提供越多抗蟲種原,育種成果也會越好,能抗褐飛蝨的品種也更多,效果更好。農試所溫組長感性的說:「這些努力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增加農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