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3 【區域農業新世代系列報導】原生永續莊園 慈心找回人與植物的連結

【區域農業新世代系列報導】原生永續莊園 慈心找回人與植物的連結

慈心莊園土地原為甘蔗田,透過建置水資源循環系統、「水寶盆」讓土地滋潤起來。

內容提供/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您有多久沒有親近自然,停下腳步享受陽光與和風,聆聽自然的蟲鳴交響曲?來到古坑鄉麻園的慈心大自然莊園,在這邊有一群人在這片土地上努力著,他們秉持對環境保育的熱情,讓生態中消失的動植物都能一一找回來!

       「環境改變了,其實人走進來後會發覺得這大自然太美麗了,我們把土地的生機找回來後,環境生態自然就會好。」場長陳明泉說,莊園經歷長達60多年的單一作物「甘蔗」種植後,土地的地力與生命力幾乎都消失了,經過10多年的復育計畫,生態池不僅充滿各種水生植物,還可見青蛙、水鳥等多樣物種,讓人心充滿著幸福喜悅。

生態養殖池中的龍骨瓣莕菜(水蓮菜)含苞待放;莕菜的細長嫩莖即是常用作清炒的水蓮。      

採用生態工法  打造大自然教室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賴錫源,期許這是一個展現原生生態、生產、生活、生命的教育基地。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也全力支持指導負責整體環境。2010年3月21日 慈心基金會在這莊園發起「種樹護地球活動」全部都是臺灣原生樹種,希望漸次回復原生環境。負責整個工程規劃的陳明泉說:「整個基地沒有使用水泥或任何化學農藥,完全是生態工法。」

       10年前陳明泉接手這片因種植甘蔗過度施肥而劣化,最後棄耕、淪為荒地的臺糖土地。帶領志工清垃圾、撿選石頭,將石塊設置成排水渠道,從種植綠肥植物開始,慢慢改善土壤。另一方面號召志工於「321種樹護地球」種植先驅植物,例如苦楝、紅楠、九芎、草海桐、樟樹、破布子等,小鳥愛吃的植物,讓鳥當媒介到處傳播。這裡乾季雨季非常極端,透過建置水資源循環系統,利用「水寶盆」提供樹苗的存活率,讓土地因有水滋潤而活起來。

苦楝等植物引來鳥類棲息啄食果實,圖中為臺灣特有種小彎嘴畫眉。

       陳明泉分析原生植物經過物競天擇,是屬於這塊土地的物種,對於大地養護、生態、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一般景觀設計師或園藝業者並非是植物分類學者,面對如此多的原生種在實際應用時反而極難掌握,因此特別邀請研究原生植物生態的呂文賓老師指導,實際觀察這塊土地後,找出「當地的潛在物種」,再配合自然生態挑選適合種植的原生植物。

原生植物淡出棲地  在臺灣各地不斷發生

       在導入原生植物種植的建議上,陳明泉以臺東達魯瑪克部落為例,原住民普遍具有生態意識,對於原生植物的採集及應用也比一般人來的多。唯有透過不斷的學習、維護管理與專家建議,才能讓植物永續。目前除了透過很多義工努力協助,慢慢地一點一滴讓這潔淨環境裡的生物都能各得其所、共榮共存。

       陳明泉說:「我們期望能成為原生樹種教育園區。」這次參與「原景再現。點亮臺灣」競賽活動,能展示基地的生態之美,重現自然的原景的豐富力,期望來到莊園的有緣人,都能體會到生產、生態、生活、生命,與自然一體的共好。

莊園種樹活動參與者眾,慈心希望能成為原生樹種教育園區。

小朋友也用心地進行植樹。

翻轉古坑  農業與生態永續

       展望未來,陳明泉表示,臺灣原生植物的推廣,有助於農田植被復育,營造有益昆蟲棲所,重建農田生態服務系統。除了農業與生態永續,更使臺灣原生植物生生不息,他希望透過自己的示範基地,讓更多人認識這塊土地,協助古坑產業翻轉、建立特色,實現「產業六級化」。